欢迎来到金年会 | 首页

景区概况 主题活动 金年会 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金年会app下载官网 行程推荐 金年会 门票与餐饮预定 旅游投诉 旅游谘询
目前金年会景区最大限量为每天1000人,超过最大量当日不再接待游客。

  為主題的雪豹研討會在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樓舉辦,來自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野生動物保護監測中心,保護地主管機構、社會組織、企業等共計50餘名代表參與。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綠化基金會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指導,得到了騰訊基金會和華泰公益基金會的公益支持。

  本文是“2025豹在身邊,多方參與助力雪豹研究與保護”研討會第一個分享環節,“雪豹種群評估進展”的內容回顧。隨著這些年監測調查工作的逐漸深入和數據的不斷積累,如何科學地評估雪豹種群現狀,成為當前雪豹保護的重點。“在哪裡、有多少”,依然是雪豹研究和保護中的基本關鍵問題。

  紅外相機監測、頸圈GPS追蹤、糞便DNA分析、AI物種識別等新技術的應用與升級,幫助提升了種群數據覆蓋範圍和準確度。然而,廣袤的棲息地範圍、高昂的人力物力成本、復雜的數據處理和整合,仍為雪豹種群評估帶來不小的挑戰。

  在本文所展示的環節,希望展現國際和國內雪豹調查研究與種群評估的現狀,也通過三江源、四川、祁連山三個區域的雪豹種群評估與進展,分享交流相關經驗。

  雖然我們依然無法精確地知曉雪豹究竟有多少,但正是這些朝著目標不斷接近的努力,讓它們位于雪山之巔的身影逐漸清晰。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呂植老師介紹了當前我國雪豹研究和保護的現狀與挑戰,以及她所領導的研究和保護團隊這些年的進展。

  肖凌雲博士等揭示了三江源雪豹與岩羊之間“上行調節”的趨勢;指出影響岩羊種群最關鍵的因素是冬季的降雪和氣溫;並闡明因家畜與岩羊生態位分化而構成人-家畜與雪豹-岩羊之間共存的關系。湯飄飄博士在三江源昂賽地區的研究發現,雪豹對岩羊的捕食量是岩羊種群的五分之一,佔其種群增長量的五分之四,且岩羊種群仍呈增長趨勢,呼應了岩羊對雪豹上行調節的觀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增強金年會,青藏高原的岩羊和雪豹等物種的數量都呈現了恢復的趨勢,而食草動物的增長速度高于食肉動物,為後者的種群穩定和增長提供了支撐。

  李娟博士等研究表明,過去2萬年至未來2070年,無論在冰期還是暖期,青藏高原的山地始終為雪豹保留著一片適合它們生存的“避難所”,維持棲息地之間的連通性,避免人類活動進一步擠壓雪豹的生存空間是保護雪豹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跨年直播。此外,根據李雪陽博士等研究表示,雖然當前記錄到雪豹與豹同域分布,但二者目前都處于種群增長的狀態,並未觀察到它們之間的競爭,未來雪豹棲息地縮減受氣候的影響可能高于豹帶來的影響。呂植教授表示:“有些因素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但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是人的活動,所以人的活動怎樣能夠進一步地跟其它生命和諧共處,仍然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挑戰。”

  關于人獸衝突,通過與姚蒙課題組合作進行的雪豹糞便DNA分析以及李娟博士、朱子雲博士開展的社區訪談發現,雪豹的食物以岩羊為主,在自然獵物充足時對家畜的捕食大為減少,因此保護自然食物鏈是減少人獸衝突的關鍵。申小莉博士等揭示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度與生物多樣性豐富度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朱子雲博士的研究表明,三江源地區的居民對雪豹容忍度較高,與藏傳佛教文化中眾生平等和神山聖湖的保護傳統有關。呂植教授表示:“在這裡的傳統文化中,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理念深入人心,保護自然靠的不是法律的規範和金錢物質的激勵,而是人們在行為上的自律。”

  面對多重挑戰,自2005年起,三江源國家公園及之後的國家公園在保護實踐中不斷創新,探索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護模式,將社區居民納入“一戶一崗”的保護體系,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區為主體、社會組織提供技術支持的創新機制,以及以社區為主體的雪豹監測體系。三江源國家公園與社會組織和科研機構通過十多年的合作努力已成功揭示了三江源雪豹的種群數量。自2015年起,中國從事雪豹研究和保護的機構間形成了合作網絡,通過數據共享分析雪豹的分布與威脅狀況。此外,跨國界的棲息地保護也至關重要跨年直播跨年直播,需確保雪豹遷徙通道暢通,並聯合應對遺傳多樣性下降、傳染病等潛在風險。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Justine Alexander介紹了IUCN雪豹評估更新的國際協作進展。

  雪豹因行蹤隱秘被稱為“高山幽靈”,研究難度極大。如今,紅外相機和GPS項圈技術帶來了重大突破。蒙古國通過43只戴項圈的雪豹和長期紅外監測,首次揭示了其繁殖規律:雌性3-4歲生育,每胎1-3只幼崽。

  不僅雪豹的科學研究取得了進步,各國之間的合作也在加強。2017年,雪豹分布國通過《比什凱克宣言》承諾系統評估種群。截至2022年,12國完成169次調查,覆蓋20萬平方公裡(佔棲息地10%)金年會,遠超2017年的2%。

  目前已經有6個國家正式發布了雪豹種群數量,其餘6個國家有非官方的數字金年會。由于中國佔全球雪豹棲息地的60%,所以其正式發布的數據對這一輪的IUCN雪豹評估來說至關重要。

  2025年的IUCN紅色名錄評估將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由各國提交本地數據來確保科學性。新評估還將首次連接IUCN紅色名錄(滅絕風險)與綠色名錄(保護成效),量化保護行動的實際影響。未來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將繼續幫助填補雪豹數據空白、協調跨國保護策略,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導致的棲息地減少和破碎化。評估結果希望能夠運用于國際公約(如CITES)跨年直播、保護資金和政策制定。

  由于雪豹分布範圍廣、調查方法不統一等問題,雪豹數量評估工作往往面臨較大挑戰,全球的雪豹種群評估數字也一直存在變化和爭議。為此,各國政府、高校及相關機構聯合發起了全球雪豹種群評估(PAWS)項目。

  中國目前很多區域都已經積累了雪豹調查數據,但以往的評估標準可能存在不統一的情況。因此,在評估過程中如何合理應用這些數據展開調查成為國內雪豹種群評估中的關鍵問題。針對于此,李雪陽博士分享了她們的評估流程:確定雪豹棲息地分層→評估密度調查對于各個分層的代表性→評估雪豹的種群密度和數量。基于上述策略和原則,在青海省林草局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支持下,北京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聯合在三江源區域進行了大範圍雪豹種群評估。

  聯合工作組整合了2008-2017年間開展的雪豹調查信息,篩選了220個分布點,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進行雪豹適宜棲息地模擬,最終得出結論:三江源地區有116570 km2的區域是雪豹適宜的潛在棲息,團隊還基于這個結果對棲息地進行分層。在對雪豹種群密度和數量的評估過程中,工作組直接將環境變量引入多季度空間標記重捕模型,用環境變量模擬密度,更好地反映了雪豹密度受環境變量的影響。

  結果表明,在適宜棲息地(116570 km2)內,雪豹平均密度為0.9個體/100 km2,種群數量為1002(95% CI:755~1341)只,這一密度和種群數量在國際上都處于較高水平。評估結果表明現有數據可以應用于大範圍雪豹種群評估,填補了全球大尺度雪豹種群調查的空白,提供了技術方案。

  四川省近十年多個自然保護地直接監測到雪豹記錄。團隊在2022年編制了四川省的雪豹監測方案,制定了三個層次的目標,首先是搞清楚雪豹的分布範圍,其次是了解種群密度和數量,最後在數據充分的情況下,理解其遺傳狀況。團隊基于PAWS方案設計工作路線,並通過社區訪談、紅外相機布設及樣線調查開展工作。

  截止目前,四川省的調查範圍涉及成都、德陽、綿陽、雅安、阿壩、甘孜、涼山7 個片區,已完成1796個網格中的近600個,共安裝紅外相機近1500台,獲取雪豹相關的紅外相機照片和視頻影像資料約 3500張,已掌握雪豹監測點位超過 100個,目前數據正在進一步的整理和分析之中,大家可以期待團隊後續的雪豹評估結果。

  週文嘉強調跨年直播,如今雪豹調查的空間覆蓋率低,紅外相機有效工作時間短且安裝存在問題,如受太陽光照射容易誤觸發、易丟失、在某些位置易被積雪掩埋,影響了數據獲取。接下來的工作是首先在方案上進行優化,研究更合理的網格布設和紅外相機安裝方法,利用新技術,如通過無人機了解難以到達區域的棲息地狀況,歡迎大家進一步對基礎科研及合作進行探討。

  青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劉炎林從祁連山雪豹調查情況、種群數量評估及未來保護規劃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祁連山作為青藏高原東北緣的重要生態屏障,是雪豹的關鍵棲息地。以往多項研究表明:該區域無論在過去還是未來氣候變化的情況下,都能為雪豹種群提供穩定的生存環境和氣候庇護。正因如此,祁連山地區很早就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成為雪豹調查工作開展最早的地區之一。

  2013年,Justine Shanti Alexander等人首次利用紅外相機在祁連山地區進行雪豹監測,之後,包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貓盟、北京大學金年會、北京林業大學等在內的多個團隊陸續在祁連山地區開展雪豹調查,積累了豐富的本土數據。

  如何利用這些多團隊、多時段的紅外相機調查數據估算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的雪豹種群數量和密度呢?研究團隊對以往調查數據進行篩選,選取2018年11月5日-2021年7月21日這一調查比較集中的時間段進行數據整合跨年直播,利用空間標志重捕模型(SCR)估算出祁連山青海片區雪豹種群數量約為251只。通過分析,科研人員進一步得出雪豹分布與山體陡峭程度、家畜密集程度等因素有關,且青海片區西部地區雪豹密度較高金年會。

  接下來,研究團隊計劃將現有研究成果從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外推至整個祁連山國家公園,通過已有雪豹監測數據評估祁連山國家公園雪豹的本底數量。金年會 金字招牌誠信至上金年會平台入口國家公園